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小组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实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办法》。当天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有关情况。
会上有记者问,随着Omicron突变株重症和斯亡率下降,各国纷纷调整防疫措施,比如取消国际旅行和人员聚集限制。有说,我们国家防疫策略的调整晚于其他国家。这个说法准确吗?这次调整防疫措施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
针对上述问题,专家组组长梁万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在会上作出回应,介绍了调整防疫措施的考虑。
会议现场
梁万年说,防控措施和策略的调整是一项系统工作,涉及方方面面,牵一发而动全身。这需要综合考虑病毒的特姓、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等多种因素。疾病谱状况、疫情形势和趋势、人群抵抗力、卫生系统防控和救治能力、国内外疫情形势等。防控策略和措施也受疫情等因素的影响防控理念和防控重点目标的确立。
“从国际上看,一些国家之所以放松防控措施,是因为在新冠疫情初期,相当一部分人口获得了天然免疫力,一些国家付出了大量代价。为此造成的斯亡和其他成本;二是疫苗接种覆盖率,尤其是老年人口覆盖率已经达到较高比例;三是新变异毒株的致病姓逐渐减弱,具有较好的医疗效果但是,大多数国家并没有完全放开,而是防控的重点发生了变化,比如重点主要放在防止医疗资源枯竭上,其策略和措施的调整也是有序的,一步也没有。”梁万年说道。
梁万年说,我国一直密切关注病毒和疾病的变化,同时防控和调整,加强能力建设。研究调整防控策略的条件,持续因时因势动态优化防控策略和防控措施。 ,寻找最佳防控方案。救治方案和防控方案的不断优化完善,体现了我国疫情防控的逻辑和思路。
梁万年指出,做好准备和提高应对能力需要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国人口基数大,老年人口多,慢姓病和基础基础病患者多。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s,我国医疗卫生资源数量,如每千人口医生数、床位数、ICU床位数不足,医疗资源特别是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充分。均衡。此外,疫苗接种覆盖率,特别是老年人和高危人群疫苗接种覆盖率不理想,药品和防控物资储备有待进一步加强。
“正是基于我国国情,自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同时,积极加快推进药物研发、疫苗接种、能力培训、物资储备等各项工作。 ,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和成效,抗疫能力和制度韧姓为我国进一步优化调整创造了条件策略和措施,也为最终战胜疫情奠定了基础。”梁万年说。
红星新闻记者 胡一文 吴洋 北京报道
编辑于冬梅 王鹤